第672章(1 / 1)
长孙无忌见李逍遥沉默以对,他躬身回道:“启奏皇上,蜀王等人在玄武门叛变,乃是臣的建议,与逍遥王无关;蜀王等人自刎而亡,逍遥王也是所料未及。自始至终,逍遥王都没有想过真的对他们痛下杀手,然而事与愿违,事发突然,根本就来不及阻止。”
李渊阴沉着脸,怒目而视地盯着长孙无忌,他心中非常的愤怒。事实上,李渊也清楚地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只不过他更加痛恨的是长孙无忌。若非长孙无忌的建议,李建成、李世民等人不可能会走上最后一步,兵行险招。因此,李渊借此向李逍遥发难,目的就是让长孙无忌自己承认是他所为。
“既然你亲口承认是你所为,朕也不想多说什么!”李渊怒不可遏地大吼一声,道:“来人,将长孙无忌推出午门斩首示众!身为朝中重臣,明知亲王们犯错却不思劝阻,反而变本加厉,蛊惑亲王发动兵变,罪不可赦!……”
长孙无忌脸上没有丝毫的恐惧,泰然处之,从容不迫地笑了笑。他知道话说出口,唐高祖李渊的怒火必定会迁移到自己的身上来,而这个也是长孙无忌心知肚明的。毕竟,李渊不可能真的对李逍遥下手,必须找一个替罪羊,而这个人又必定是他才行。只有这样,李渊才不会大动肝火,李逍遥才能真正的名正言顺登基为帝;并且,秦王李世民已死,长孙无忌心中的愤怒早已平息。李世民等人死去时,都自行忏悔,为得就是李逍遥能够登上皇位,那么他一人的性命与李逍遥登基为帝来说,根本就不值得一提。长孙无忌早已做好赴死的准备,怡然不惧。
众人见唐高祖李渊直接下令处斩长孙无忌,李逍遥大惊失色道:“父皇……”
李渊见李逍遥等人惊诧不已的神情,又看见李逍遥心急如焚地模样,还想到长孙无忌的确有治国之才,对大唐的忠心,李渊是知道的,死者已矣。如果长孙无忌的死,能够换来李建成等人的复活,李渊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将他处死;纵然长孙无忌死了,李建成等人也不可能起死回生,而且大唐还失去了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无奈之下,李渊犹豫再三还是决定重新处置长孙无忌,沉声道:“朕念你多年来为大唐立下不少功绩,将功折罪,免除汝斩首之刑;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革除一切官职,杖刑一百,流放外地,永世不得入朝为官!”
长孙无忌早已做好赴死的准备,乍听之下,他愣住了,急忙回道:“谢皇上不杀之恩!”
随后,李渊命令护卫直接将长孙无忌带出紫宸殿,押赴刑部,交由刑部查办。玄武门之变,长孙无忌以一人之力,抗下所有的罪责,仕途一路再无任何的前景。然而,长孙无忌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至少,他一人的牺牲,换来的是李逍遥的一步登天。
长孙无忌被贬黜,罢官查办,此时暂且告一段落。此时,紫宸殿不仅仅聚集着李逍遥及其麾下将领,还有一直以来都跟随在李渊身边的肱骨大臣。紫宸殿内气氛再次显得压抑起来,唐高祖李渊打破沉默,略过李逍遥等人,直接望向了黄门侍郎裴寂,李渊开门见山地问道:“不料今天竟然会出现这种事情,你们认为应当怎么办呢?”
裴寂见李渊询问自己,毫无任何的准备,他沉默不语。毕竟,裴寂也是东宫的人,一直都是前太子李建成的拥护者,李渊询问于他,使得裴寂精神恍惚,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回答。然而,江国公陈叔达站出来,沉声道:“蜀王与齐王虽然参与了举义兵反抗隋朝的谋略,但是没有真正的为大唐立下功劳;秦王率领大军立下些许战功,却在朝中拉帮结派,势力庞大。他们都是嫉妒逍遥王的赫赫战功,军中威望高,便一起策划奸邪的阴谋。现在,逍遥王已经给过他们机会,然而他们却不知道珍惜,最后自刎谢罪。逍遥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陛下如果能够决定立他为太子,将国家大事委托于他,就不会再生事端了。”
众人见陈叔达建议唐高祖李渊立逍遥王为太子,皆是大吃一惊,就连李逍遥、李渊两人都惊诧不已。李逍遥自知与陈叔达甚少交集,就连李渊都愣住了,他们都没有想到陈叔达居然开门见山的谏言。众人以为就陈叔达一人如此说道,没想到宋国公、尚书左仆射萧瑀也躬身奏请道:“启奏皇上,臣也觉得江国公所言极是,此乃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理当立逍遥王为太子!”
萧瑀乃是萧皇后之弟,乃是前隋的国舅爷。并且,萧瑀的妻子是独孤皇后的娘家侄女;李渊是独孤皇后的亲外甥。因此,李渊与萧瑀之妻是姑舅表兄妹,使得他们两人当年同在隋朝做官时交情就非常的好。只不过后来投奔唐朝,效忠大唐。最重要的是,萧瑀曾经是秦王府李世民坚定地拥护者,也是李世民招揽的重要大臣,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李渊授命的,他让萧瑀潜伏在李世民的身边,就是想要知道李世民的一举一动。因此,李渊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只不过三个儿子的死,给他造成沉重的打击,必须寻找一个宣泄口,那个人就是罪魁祸首——长孙无忌。
实际上,萧瑀在朝中一直以为都是唐高祖李渊的人,处于中立;在得到李渊的授命后,他才选择跟随在李世民的身边。唐高祖李渊见萧瑀都替李逍遥说情,也是非常的惊讶。李渊知道萧瑀根本就不可能与逍遥有任何的交情,而且萧瑀说话在李渊的心中有些份量。但是所有人都不知道,萧瑀之所以帮李逍遥说话,是为了报答李逍遥当年安全护送自己的姐姐萧皇后回到京城。 ↑返回顶部↑
李渊阴沉着脸,怒目而视地盯着长孙无忌,他心中非常的愤怒。事实上,李渊也清楚地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只不过他更加痛恨的是长孙无忌。若非长孙无忌的建议,李建成、李世民等人不可能会走上最后一步,兵行险招。因此,李渊借此向李逍遥发难,目的就是让长孙无忌自己承认是他所为。
“既然你亲口承认是你所为,朕也不想多说什么!”李渊怒不可遏地大吼一声,道:“来人,将长孙无忌推出午门斩首示众!身为朝中重臣,明知亲王们犯错却不思劝阻,反而变本加厉,蛊惑亲王发动兵变,罪不可赦!……”
长孙无忌脸上没有丝毫的恐惧,泰然处之,从容不迫地笑了笑。他知道话说出口,唐高祖李渊的怒火必定会迁移到自己的身上来,而这个也是长孙无忌心知肚明的。毕竟,李渊不可能真的对李逍遥下手,必须找一个替罪羊,而这个人又必定是他才行。只有这样,李渊才不会大动肝火,李逍遥才能真正的名正言顺登基为帝;并且,秦王李世民已死,长孙无忌心中的愤怒早已平息。李世民等人死去时,都自行忏悔,为得就是李逍遥能够登上皇位,那么他一人的性命与李逍遥登基为帝来说,根本就不值得一提。长孙无忌早已做好赴死的准备,怡然不惧。
众人见唐高祖李渊直接下令处斩长孙无忌,李逍遥大惊失色道:“父皇……”
李渊见李逍遥等人惊诧不已的神情,又看见李逍遥心急如焚地模样,还想到长孙无忌的确有治国之才,对大唐的忠心,李渊是知道的,死者已矣。如果长孙无忌的死,能够换来李建成等人的复活,李渊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将他处死;纵然长孙无忌死了,李建成等人也不可能起死回生,而且大唐还失去了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无奈之下,李渊犹豫再三还是决定重新处置长孙无忌,沉声道:“朕念你多年来为大唐立下不少功绩,将功折罪,免除汝斩首之刑;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革除一切官职,杖刑一百,流放外地,永世不得入朝为官!”
长孙无忌早已做好赴死的准备,乍听之下,他愣住了,急忙回道:“谢皇上不杀之恩!”
随后,李渊命令护卫直接将长孙无忌带出紫宸殿,押赴刑部,交由刑部查办。玄武门之变,长孙无忌以一人之力,抗下所有的罪责,仕途一路再无任何的前景。然而,长孙无忌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至少,他一人的牺牲,换来的是李逍遥的一步登天。
长孙无忌被贬黜,罢官查办,此时暂且告一段落。此时,紫宸殿不仅仅聚集着李逍遥及其麾下将领,还有一直以来都跟随在李渊身边的肱骨大臣。紫宸殿内气氛再次显得压抑起来,唐高祖李渊打破沉默,略过李逍遥等人,直接望向了黄门侍郎裴寂,李渊开门见山地问道:“不料今天竟然会出现这种事情,你们认为应当怎么办呢?”
裴寂见李渊询问自己,毫无任何的准备,他沉默不语。毕竟,裴寂也是东宫的人,一直都是前太子李建成的拥护者,李渊询问于他,使得裴寂精神恍惚,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回答。然而,江国公陈叔达站出来,沉声道:“蜀王与齐王虽然参与了举义兵反抗隋朝的谋略,但是没有真正的为大唐立下功劳;秦王率领大军立下些许战功,却在朝中拉帮结派,势力庞大。他们都是嫉妒逍遥王的赫赫战功,军中威望高,便一起策划奸邪的阴谋。现在,逍遥王已经给过他们机会,然而他们却不知道珍惜,最后自刎谢罪。逍遥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陛下如果能够决定立他为太子,将国家大事委托于他,就不会再生事端了。”
众人见陈叔达建议唐高祖李渊立逍遥王为太子,皆是大吃一惊,就连李逍遥、李渊两人都惊诧不已。李逍遥自知与陈叔达甚少交集,就连李渊都愣住了,他们都没有想到陈叔达居然开门见山的谏言。众人以为就陈叔达一人如此说道,没想到宋国公、尚书左仆射萧瑀也躬身奏请道:“启奏皇上,臣也觉得江国公所言极是,此乃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理当立逍遥王为太子!”
萧瑀乃是萧皇后之弟,乃是前隋的国舅爷。并且,萧瑀的妻子是独孤皇后的娘家侄女;李渊是独孤皇后的亲外甥。因此,李渊与萧瑀之妻是姑舅表兄妹,使得他们两人当年同在隋朝做官时交情就非常的好。只不过后来投奔唐朝,效忠大唐。最重要的是,萧瑀曾经是秦王府李世民坚定地拥护者,也是李世民招揽的重要大臣,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李渊授命的,他让萧瑀潜伏在李世民的身边,就是想要知道李世民的一举一动。因此,李渊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只不过三个儿子的死,给他造成沉重的打击,必须寻找一个宣泄口,那个人就是罪魁祸首——长孙无忌。
实际上,萧瑀在朝中一直以为都是唐高祖李渊的人,处于中立;在得到李渊的授命后,他才选择跟随在李世民的身边。唐高祖李渊见萧瑀都替李逍遥说情,也是非常的惊讶。李渊知道萧瑀根本就不可能与逍遥有任何的交情,而且萧瑀说话在李渊的心中有些份量。但是所有人都不知道,萧瑀之所以帮李逍遥说话,是为了报答李逍遥当年安全护送自己的姐姐萧皇后回到京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