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1 / 1)
例如,机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被广泛运用,但直到大战结束,也还没有装备到步兵班。可见,任何一种新式武器的出现,不管其效能如何,只是具备了产生新战术的物质条件,并不能立即对战术产生根本影响。要使新式武器装备引起战术的根本变化,其本身要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具备相对完善的技术性能,并大量装备部(分)队,成为部(分)队的基本装备,至少也得成为一部分部(分)队的基本装备。如反坦克导弹是在远距离上打击敌坦克的高效能武器,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数量装备步兵,步兵对付坦克的战术手段就依然只能停留在近距离的打、炸、阻、迷上,一旦大量装备步兵,步兵打坦克战术就可能得到根本的变革。
所以,只有当一种新式武器装备的量和质均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对战斗形态和战术变革产生重大影响,促使其发生质的飞跃。步兵战术这种质的变革相对于合成军队来说,要来得更晚,等待时间更长。由武器装备引起的步兵战术的变革是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这其中包含着武器装备的改进和新的战术的探素。现代条件下,由于军事技术高速发展,这种变革过程较之过去将会大大缩短。我们必须密切注视这一发展趋势,科学地预测量变的积累和可能引起的质的变化,加快步兵战术变革的步伐。
三、步兵战术的需要是促使武器装备发展和改进的直接因素:
步兵战术并不是被动地被武器装备牵着鼻子走。正如前苏联的洛莫夫在《科学技术进步与军事上的革命》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在研究新式武器对作战方法的影响时,不能忽略问题的另一方而,即作战方法的发展对武器装备、对其战术技术诸元的改进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好像对武器装备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订单一样。”步兵战术也控制着武器装备的发展方向,一旦新的步兵战术产生并运用于战斗实践,人们便会依据新战术的实际需求去检验原来的武器装备,进而提出改造或淘汰某些武器装备的要求与设想。
其实,早在19世纪,人们就开始认识到达一点。恩格斯在论述纵队和散兵相结合的战术时,明确提出采用这种战术还需进一步改进武器装备,一是需要减轻火炮重量,有一个人或马推拉得动的带轮的轻便而坚固的野炮架,以便使野炮能以当时所需要的速度和步兵同步移动;二是需要一个具有弯曲枪托的步枪,以便于士兵贴腮顺枪管准确瞄准。这一历史论断表明,步兵战术不是被动地接受武器装备制造者的安排,不是武器的奴仆,凡是不符合战术要求的武器装备,要么被改进,要么被淘汰。步兵战术的需要是促进武器装备发展的最直接因素。步兵现在配备的各种武器装备都是经过战火考验或战术精心选择留下来的,它们或迟或早地还将被未来的新式战术所淘汰。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不再囿于在战斗的实践中以鲜血和生命作代价去选择和改进武器装备,而是自觉地利用步兵战术对武器装备的能动作用,先行步兵战术理论的超前设计,尔后根据设计要求制造武器装备。也就是说,现在不但要考虑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还要考虑打什么仗造什么武器。
海湾战争后,美军意识到信息时代的战争即将来临,为争取主动,美陆军提出了“数字化部队和数字化战场”的理论和构想,认为在信息化战场上,小部队的作用越来越大。如果讲工业时代的战争是师长进行的,那么信息时代,则可能是营长、连长甚至是班长进行的战争,士兵不仅是手拿铜枪的战斗员,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战场的神经末梢和信息终端,起到搜索、传递、处理信息的重要作用;新型士兵的战斗功能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现实的武器系统。
为此,美陆军以未来科学技术和军工生产为基础,对士兵装备提出了“订单”,要求实施“21世纪陆战勇士计划”。不过,这种战术设计需要承担风险,一旦预测出现偏差,就会给未来的战斗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第二节作战对象因素
任何战斗,都是敌对双方以暴力手段进行的直接较量,缺少了参战的哪一方,战斗活动均不复存在。作战对象作为战斗的客体,毫无疑问对战斗会产生重要影响。
有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用什么战术,乃兵家之常识。同样,步兵战斗不仅受己方情况的制约,也受作战对象的影响。
一、作战对象的特点、行动性质和态势决定步兵战斗的行动样式和战术运用:
自古以来,一切军事家都强调熟知敌军情况,针对作战对象的具体特点、行动性质和态势等情况,确定自己的行动样式和战术。孙子说:“因敌变化者谓之神。”刘伯承曾多次提醒和要求部属,我们要研究打仗的方法,应首先研究敌人的特点,才会有依据。可见,在战场上认真而审慎地搜集、分析、研究作战对象的特点、行动性质和态势等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战斗行动样式,恰当选择和灵活运用战术,是步兵指挥员争取战斗胜利的前提。
一般来说,当敌对双方进行对抗时,如果敌方力量较强且处于进攻态势,我方应采用防御行动抗击之,通过迟滞,打击、阻击等行动消耗、削弱敌人,使其失去优势,最终实现敌我力量对比优劣的转化;如果敌方力量较弱且处于守势或坚守某个要点,而我方力量占据优势地位,则应采用进攻行动,歼灭守敌,夺占要点。当敌方采取阵地防御时,我方必须依据敌方的行动性质,采取对阵地防御之敌进攻的样式攻击之,如此等等。 ↑返回顶部↑
所以,只有当一种新式武器装备的量和质均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对战斗形态和战术变革产生重大影响,促使其发生质的飞跃。步兵战术这种质的变革相对于合成军队来说,要来得更晚,等待时间更长。由武器装备引起的步兵战术的变革是一个漫长的渐变过程,这其中包含着武器装备的改进和新的战术的探素。现代条件下,由于军事技术高速发展,这种变革过程较之过去将会大大缩短。我们必须密切注视这一发展趋势,科学地预测量变的积累和可能引起的质的变化,加快步兵战术变革的步伐。
三、步兵战术的需要是促使武器装备发展和改进的直接因素:
步兵战术并不是被动地被武器装备牵着鼻子走。正如前苏联的洛莫夫在《科学技术进步与军事上的革命》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在研究新式武器对作战方法的影响时,不能忽略问题的另一方而,即作战方法的发展对武器装备、对其战术技术诸元的改进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好像对武器装备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订单一样。”步兵战术也控制着武器装备的发展方向,一旦新的步兵战术产生并运用于战斗实践,人们便会依据新战术的实际需求去检验原来的武器装备,进而提出改造或淘汰某些武器装备的要求与设想。
其实,早在19世纪,人们就开始认识到达一点。恩格斯在论述纵队和散兵相结合的战术时,明确提出采用这种战术还需进一步改进武器装备,一是需要减轻火炮重量,有一个人或马推拉得动的带轮的轻便而坚固的野炮架,以便使野炮能以当时所需要的速度和步兵同步移动;二是需要一个具有弯曲枪托的步枪,以便于士兵贴腮顺枪管准确瞄准。这一历史论断表明,步兵战术不是被动地接受武器装备制造者的安排,不是武器的奴仆,凡是不符合战术要求的武器装备,要么被改进,要么被淘汰。步兵战术的需要是促进武器装备发展的最直接因素。步兵现在配备的各种武器装备都是经过战火考验或战术精心选择留下来的,它们或迟或早地还将被未来的新式战术所淘汰。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不再囿于在战斗的实践中以鲜血和生命作代价去选择和改进武器装备,而是自觉地利用步兵战术对武器装备的能动作用,先行步兵战术理论的超前设计,尔后根据设计要求制造武器装备。也就是说,现在不但要考虑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还要考虑打什么仗造什么武器。
海湾战争后,美军意识到信息时代的战争即将来临,为争取主动,美陆军提出了“数字化部队和数字化战场”的理论和构想,认为在信息化战场上,小部队的作用越来越大。如果讲工业时代的战争是师长进行的,那么信息时代,则可能是营长、连长甚至是班长进行的战争,士兵不仅是手拿铜枪的战斗员,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战场的神经末梢和信息终端,起到搜索、传递、处理信息的重要作用;新型士兵的战斗功能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现实的武器系统。
为此,美陆军以未来科学技术和军工生产为基础,对士兵装备提出了“订单”,要求实施“21世纪陆战勇士计划”。不过,这种战术设计需要承担风险,一旦预测出现偏差,就会给未来的战斗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第二节作战对象因素
任何战斗,都是敌对双方以暴力手段进行的直接较量,缺少了参战的哪一方,战斗活动均不复存在。作战对象作为战斗的客体,毫无疑问对战斗会产生重要影响。
有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用什么战术,乃兵家之常识。同样,步兵战斗不仅受己方情况的制约,也受作战对象的影响。
一、作战对象的特点、行动性质和态势决定步兵战斗的行动样式和战术运用:
自古以来,一切军事家都强调熟知敌军情况,针对作战对象的具体特点、行动性质和态势等情况,确定自己的行动样式和战术。孙子说:“因敌变化者谓之神。”刘伯承曾多次提醒和要求部属,我们要研究打仗的方法,应首先研究敌人的特点,才会有依据。可见,在战场上认真而审慎地搜集、分析、研究作战对象的特点、行动性质和态势等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战斗行动样式,恰当选择和灵活运用战术,是步兵指挥员争取战斗胜利的前提。
一般来说,当敌对双方进行对抗时,如果敌方力量较强且处于进攻态势,我方应采用防御行动抗击之,通过迟滞,打击、阻击等行动消耗、削弱敌人,使其失去优势,最终实现敌我力量对比优劣的转化;如果敌方力量较弱且处于守势或坚守某个要点,而我方力量占据优势地位,则应采用进攻行动,歼灭守敌,夺占要点。当敌方采取阵地防御时,我方必须依据敌方的行动性质,采取对阵地防御之敌进攻的样式攻击之,如此等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