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4章 王业不偏安(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姜维从来没有为失败而沮丧过,更不会因此而一蹶不振,在他看来,失败就是成功之母,只有经历过一次次的失败,才会浴火重生,站到成功的鼎峰之上。

  诸葛亮一生执着于北伐之事,虽然也一样是屡战屡败,但却丝毫不影响他的人格魅力,那怕诸葛亮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蜀国朝野,诋毁的他的声音依然很小,诸葛亮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依然是无数人学习的楷模。

  姜维对诸葛亮的尊崇达到了无以加复的地步,这不仅仅是姜维为了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而是姜维把他的人生理念也贯穿到了诸葛亮的思想之中,北伐中原,兴复汉室成为姜维责无旁贷之事。

  许多人对诸葛亮虚耗国力穷兵黩武的北伐之举甚是不解,难道说守着蜀国的这一亩三分地过着太平安稳的日子它不香吗?为何要屡屡兴兵,去办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北伐之路征程漫漫,看不到出路,也看不到希望,这样的坚持又有什么意义?

  记得当年姜维也曾问过诸葛亮类似的问题,诸葛亮笑而不语,将一柄在府库之中多年未用的环首刀送给了姜维,让他回去慢慢思考。

  姜维回到了自己营中,拨出环首刀来,发现这把刀早已是锈迹斑斑了,这时姜维这才恍然明白过来,刀放久了不磨砺它会生锈,人安逸久了也会丧失斗志。

  诸葛亮曾上表给天子,称“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偏安一隅是极容易做到的事,诸葛亮又何尝不愿天下太平安享盛世,但敌强我弱,形势险恶,以蜀汉的国力,根本就无法与曹魏竞争,当蜀国休养生息发展出来的国力,尚且不及魏国的十分之一,长此以往,蜀国越弱而魏国越强,孟子有云,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非是为了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为了蜀汉的存亡大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如果没有诸葛亮始终执着于北伐大业,以攻代守,很可能蜀汉王朝就撑不到现在了,早就被强大起来的曹魏所吞并了。

  只可惜诸葛亮的一番苦衷并不为人们所理解,那怕是他的继任者蒋琬费祎都只满足于现状,毫无进取之心,这让姜维是心忧如焚,这种所谓的太平局面如果继续地维持下去,那么真得有一天战争降临,那些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娃子根本就打不了任何的仗,只能眼睁睁地坐视蜀汉灭亡。

  所以姜维才会不惜一切手段上位,而他上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诸葛亮的北伐大业,那怕这条路布满着荆棘,姜维也会一直执着地走下去,绝不回头。

  当别人都以为姜维这次陇西兵败之后,将会休心养性,安稳几年的时候,姜维已经在秣兵厉马,准备在再一次出师北伐。

  当然,姜维也是在等待着机会的到来,如果曹亮将重兵集结在陇西和关中,那就算是借姜维十个胆子,他也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不过好消息还是很快传来了,东吴那边派出使者,前来支会蜀国,称吴国丞相孙綝将会尽起大军十三万,兵分四路,直取淮南,希望蜀国盟军可以守望相助,共同出兵,打败曹魏,平分天下。

  这个平分天下的提议早多少年前就已经提出了,按照蜀吴之间的约定,消灭了曹魏之后,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归属东吴,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归属蜀汉,司州以函谷关为界,东属东吴,西属蜀汉。

  与其说这个平分天下的方案是双方的奋斗目标,倒不如说是画了一个大饼,界线含糊不清,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没有解决,幽州与青州并不接壤,划给了吴国,岂不成为一块飞地?而双方最为敏感的荆州,则没有列入到讨论的范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