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2 / 2)
他认为抗战胜利后,人民的厌战情绪和反共意识的瓦解是“中国反共战争惨遭挫折的一个基本根源。
他分析了反共失败的组织和技术上的缺点以及政策和战略的错误。此与他1952年的检讨有些不同之处,主要是把对中共的和谈说成是战略错误,把与中共的和谈,归之于和平共处的错误。他对雅尔塔条约、中苏复交、东北未能交联合国解决“遂使我们遭受这军事上无可挽回的失败。以至于他认为根本不应和中共合作抗战。他说:“而我政府对共党谈判和对共军收编,乃是政策和战略上的一个根本错误”
另外,在理论上不充实,宣传反共不主动,导致了“宣传的失败”,在社会上,“反共即是法西斯”的思想占了丰流,致使他必须受这种国际和国内思想的牵制,不能自主行动。再者,其“反共意志不能集中,且手段不够彻底”,如对中共的外同组织和同路人就“过于轻忽”等等。
对经济崩溃问题,他推责宋文任行政院长时的政策失误和美国对华贷款(1946年于抗战胜利后,因中共的反对)突然停止,致使国家金融紊乱,通货膨胀。
同时,对世界民主集闭的反共策略问题,也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民主集团不能直接对苏联为首的共产集团作战,应间接作战,并打破中立主义者的幻想,使军事战术与政治战术协调一致,使“铁幕外的民族运动与铁幕内的革命运动互相策应,……以确保永久和平”。
第三编是讲苏共“和平共存”目标及其最后构想。
第56章 惊魂初定(7)
他首先说明列宁于1913年即对中国革命表示关注。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第二次大会中,列宁又认为东方的民族革命可以和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相结合,并且该观点成为第二国际的决议。1923年后,中国更成为苏联的“渗透对象”。
斯大林当政后,斯大林一改列宁的作法,使各国共产党的革命“支持苏俄的政权”,并说中共就成为“斯大林个人权力之争的牺牲品”。不但如此,斯大林还进一步企图以中共的武力“推翻国民政府”,采取“西守东进的政策”。以后斯大林的国防政策也有变化:
1928年,斯大林于国际第六次大会上规定只有战争才是达到共产党世界革命和世界专政的道路。1935年国际七大时,斯大林又改变“统一战线”政策,造成东欧、东亚的有利于苏联的局势。在东亚中共打败了国民党,使他蒋氏逃到台湾。
赫鲁晓夫当政后,提出了“和平共存”的政策,认为战争不是不可以避免的,企图破坏“反侵略阵线而实施其战略的攻击”,这是第一日标。 ↑返回顶部↑
他分析了反共失败的组织和技术上的缺点以及政策和战略的错误。此与他1952年的检讨有些不同之处,主要是把对中共的和谈说成是战略错误,把与中共的和谈,归之于和平共处的错误。他对雅尔塔条约、中苏复交、东北未能交联合国解决“遂使我们遭受这军事上无可挽回的失败。以至于他认为根本不应和中共合作抗战。他说:“而我政府对共党谈判和对共军收编,乃是政策和战略上的一个根本错误”
另外,在理论上不充实,宣传反共不主动,导致了“宣传的失败”,在社会上,“反共即是法西斯”的思想占了丰流,致使他必须受这种国际和国内思想的牵制,不能自主行动。再者,其“反共意志不能集中,且手段不够彻底”,如对中共的外同组织和同路人就“过于轻忽”等等。
对经济崩溃问题,他推责宋文任行政院长时的政策失误和美国对华贷款(1946年于抗战胜利后,因中共的反对)突然停止,致使国家金融紊乱,通货膨胀。
同时,对世界民主集闭的反共策略问题,也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民主集团不能直接对苏联为首的共产集团作战,应间接作战,并打破中立主义者的幻想,使军事战术与政治战术协调一致,使“铁幕外的民族运动与铁幕内的革命运动互相策应,……以确保永久和平”。
第三编是讲苏共“和平共存”目标及其最后构想。
第56章 惊魂初定(7)
他首先说明列宁于1913年即对中国革命表示关注。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第二次大会中,列宁又认为东方的民族革命可以和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相结合,并且该观点成为第二国际的决议。1923年后,中国更成为苏联的“渗透对象”。
斯大林当政后,斯大林一改列宁的作法,使各国共产党的革命“支持苏俄的政权”,并说中共就成为“斯大林个人权力之争的牺牲品”。不但如此,斯大林还进一步企图以中共的武力“推翻国民政府”,采取“西守东进的政策”。以后斯大林的国防政策也有变化:
1928年,斯大林于国际第六次大会上规定只有战争才是达到共产党世界革命和世界专政的道路。1935年国际七大时,斯大林又改变“统一战线”政策,造成东欧、东亚的有利于苏联的局势。在东亚中共打败了国民党,使他蒋氏逃到台湾。
赫鲁晓夫当政后,提出了“和平共存”的政策,认为战争不是不可以避免的,企图破坏“反侵略阵线而实施其战略的攻击”,这是第一日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