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2 / 2)
第四章,是“国民革命的本质与方略”。他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是“次殖民地社会”。至于封建制度,他认为两千年前已经破坏了。
关于“次殖民地”的特点,他认为是由于异族入侵,使中华民族“丧失了自信心”;生产力极其落后;“人民没有基本权利,丧失了一切自由”。这一条与前面说的中国人民过惯了自由生活,自由太多了,大相矛盾。
针对以上中国社会性质,他认为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阶段斗争”与“阶级革命”,而是“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含有这三种共同性质的国民革命”。而“三民主义乃是这三种革命的指导原则。”对三民主义,他认为是“必须确立民族主义为基础,籍民权主义的力量,达到民生主义的目的”。所以他认为:“国民革命,最初动因,和最后目的,都是在于民生”。
因此,他认为国民党既是争取民族独立,“中国国民党也就不是单一阶级的党。他认为农民也不是一个阶级。至于中国国民党的社会基础,他认为是“以青年、知识分子及农、工、生产者等广大劳动民众为社会基础的。
关于国民革命的方略,他根据孙中山的学说和建国大纲总结为:(一)由破坏到建设,即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二)“两个战略的斗争”。他说他反对中共的阶级斗争战略,而主张破坏只在军事、政治范围内,对经济、社会问题,“则在革命建设阶段中来求整个的解决。” ↑返回顶部↑
关于“次殖民地”的特点,他认为是由于异族入侵,使中华民族“丧失了自信心”;生产力极其落后;“人民没有基本权利,丧失了一切自由”。这一条与前面说的中国人民过惯了自由生活,自由太多了,大相矛盾。
针对以上中国社会性质,他认为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阶段斗争”与“阶级革命”,而是“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含有这三种共同性质的国民革命”。而“三民主义乃是这三种革命的指导原则。”对三民主义,他认为是“必须确立民族主义为基础,籍民权主义的力量,达到民生主义的目的”。所以他认为:“国民革命,最初动因,和最后目的,都是在于民生”。
因此,他认为国民党既是争取民族独立,“中国国民党也就不是单一阶级的党。他认为农民也不是一个阶级。至于中国国民党的社会基础,他认为是“以青年、知识分子及农、工、生产者等广大劳动民众为社会基础的。
关于国民革命的方略,他根据孙中山的学说和建国大纲总结为:(一)由破坏到建设,即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二)“两个战略的斗争”。他说他反对中共的阶级斗争战略,而主张破坏只在军事、政治范围内,对经济、社会问题,“则在革命建设阶段中来求整个的解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