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伊朗敢如此要求伊拉克,一来是伊拉克的内乱使伊朗有机可乘,二来则是伊朗身为美国在中东的代理人,拥有的强大军事实力:1959至1978年间,伊朗总共花了360亿美元在军备采购上,以当时武器单价不到1990年代的1/10,这是相当庞大的金额。但是1979年回教革命後伊朗内部便陷入了混乱状态。

  此外,回教革命之後霍梅尼因宗教主张过於激烈,在1964至1978年间流亡伊拉克,并不时组织对伊朗政要的暗杀活动;但1978年伊拉克将霍梅尼驱逐出境,霍梅尼只好流亡巴黎。现在来看,这是萨达姆·侯赛因颠覆伊朗所下的一手棋,但这件事使霍梅尼对萨达姆·侯赛因怨念极深,日後霍梅尼宣称巴勒维、美国、萨达姆·侯赛因为其“三大死敌”便是因此而来。至於宗教因素对这场战争发生的影响反而是意外的少,两国的敌对政治因素始终高於宗教情感。

  1979年革命之後,伊朗与伊拉克很快的发生多起国界纷争,包括阿拉伯河通航事件。虽然伊朗从部份阿拉伯河上岛屿撤军,但伊拉克在1980年9月17日宣布废除1975年的边界协定,并於9月22日对伊朗发动进攻,从此展开了为期8年的两伊战争。

  战争的发展

  伊拉克进攻时期:1980年9月至11月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发动大规模空中攻击,打算将伊朗强大的空军一举歼灭於地上:但是伊朗大量的强化机堡足以抵御空袭,而且伊朗空军很快将飞机撤往国士深处的基地,当时伊拉克主力的MIG-21/23与Su-17,续航力不如伊朗的美制F-4/14,难以打击伊朗的主要空军基地,伊拉克从此失去击溃伊朗空军的机会。

  伊拉克陆军的表现更差。此时伊朗的内政外交混乱,加上库兹斯坦多数阿拉伯人会支援伊拉克军,一般咸信伊拉克能在短期内获胜。但由於伊拉克打的只是一场有限战争,又没有配套的外交措施收拾战胜後的残局;而入侵一事反而让伊朗人心团结成立民兵抵抗伊拉克,与萨达姆·侯赛因一厢情愿的想法完全不同,战争一发不可收拾。

  开战时伊拉克采三路进攻,但萨达姆·侯赛因真正的目标是南路库兹斯坦区,这里地势最平坦、利於大规模作战,而萨达姆·侯赛因在此投入全部机械化兵力一半的两个装甲师更显出他对此区的重视。刚开战时伊拉克军便成功深入伊朗国土80公里,但没能夺取制空权对战事产生负面影响。9月28日,伊朗AH-1J直升机重创伊拉克装甲部队,并在ZSU-23-4防炮车赶到前撤退,这是攻击直升机在两伊战争中第一次发威。

  此区伊拉克的第一个目标,便是阿拉伯河下游出海口处的阿巴丹与柯兰夏尔(Khorramshahr)。这两个港口封住了阿拉伯河,阿巴丹也是中东地区最大规模的石油炼制与出口港;两地都是国防重地且难以包围,因此伊拉克军必须采取强攻。进攻柯兰夏尔时,伊拉克装甲兵在缺乏兵种协同的情况下3周内便损失了数百辆战车;10月24日攻下柯兰夏尔,萨达姆·侯赛因获得了第一个重大战果,同时占领了半个库兹斯坦。11月初并曾侵入阿巴丹港,此後伊拉克军转攻为守直到1987年。

  伊朗在这段时间出乎外人意料的团结,象征伊朗新政权的稳固;没能攻下阿巴丹港,使得伊朗保住其库兹斯坦区的海岸线与港口输出入军需物资,特别是最接近战线的班达·霍梅尼(Bandar Khomeini)港输入的物资,是伊朗与伊拉克进行长期消耗战的凭藉。

  伊朗反攻时期:1980年12月至1982年6月

  装甲大决战

  11月伊拉克的攻势告一段落後,12月伊朗便展开无组织的反攻,但以失败告终。1981年1月5日,伊朗以一个装甲师、两个步兵师与两个革命卫队(Pasdaran)步兵师,对苏山格德(Susangerd)方向进行大规模的反攻,希望能攻破伊拉克的防线直驱柯兰夏尔/阿巴丹,或向伊拉克南部枢纽巴士拉与阿马拉(AlAmarah)进军。1月10日,伊朗与伊拉克在此展开了一场战车战。

  此次会战双方各为一个装甲师,由数量大致相同的英制酋长式对抗苏制T-62。从数据上来看,酋长式在火力与防御力上均远胜过T-62,仅在机动力方面酋长式较居劣势,但也因此制了酋长的死命。连日豪雨使苏山格德一带已经完全沼泽化,这种地形酋长式还勉强能以低速行走;一但全速奔驰并开炮时重达55吨的酋长很快便陷入泥中,而仅40吨且履带接地压力低的T-62尚可作战。虽然酋长式在4公里外击毁了许多T-62,但无法行动的酋长式纷纷在1.5公里以内遭到T-62各个击破,加上伊拉克的空中支援使伊朗装甲部队的攻势遭到挫败。

  这次伊朗反攻作战失利的最大因素,在於酋长式战车的重量,使其表现不仅不如俄系战车,甚至比总重仅50吨的M60A1还差。而战争中後期重量轻的PT-76和许多轮型装甲车,就是因为在沼泽区域活动便利,活跃程度甚至超过主力战车。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