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1 / 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够统领后、技两个部门的后方指挥机构。我们认为,应当由合成军副职首长 任后方指挥员。主要理由:一是我军装备工作分工调整后出现的新情况,从 客观上要求有合成军首长协调后方工作。二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战役对 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依赖性明显增大,以及敌人注重打击我后方的作战思 想,也要求加强后方组织指挥。三是战役后方是一个广阔的范围,除了后勤 和技术保障单位外,还有预备队、二梯队等许多作战单位。由合成军副职首 长担任后方指挥员,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这对于协调一致 地做好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工作,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保证作用。 (二)确定科学合理的后方部署 后方部署的原则、形式和要求,对于后勤部门与技术部门协调一致地完 成好保障任务,有着直接的联系和重大的影响。选定后、技配置地域,通常 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由合成军首长直接指定;二是由后勤、技术部门提出 建议,经合成军首长批准。但不论哪种方式,在选定后、技配置地域时,都 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应当是 “相对集中,适应分散,便于 工作,利于安全”。如果由后勤部门和技术部门提出建议的话,两个部门则 必须适时进行协同。其协同的主要内容应当是:配置地域的选定,开设后方 指挥所的方式及位置,有关部 (分)队和库(所)配置位置,后方防卫等问 题。关于后方指挥所的开设,我们认为,战区后方指挥所宜由后勤机关单独 开设,可由战区司令部技术部弹药处等与后勤密切相关的部门派人参加。集 团军后方指挥所宜由后、技两个部门合并开设。关于配置地域,我们认为, 后勤保障机构和装备技术保障机构应当配置在相邻地域,或配置在同一地 域,并且后、技保障机构各自相对集中。关于有关保障部 (分)队的配置位 置,从便于协同和利于提高保障效率的角度上讲,运输、修理、救护等单位 以及弹药、器材等库 (所),原则上应当相对靠近配置。 (三)采取适当的保障命令下达方式 从表面上看,后勤保障命令和装备技术保障命令是分别下达,还是合并 下达,似乎只是一个不同方式问题。其实不然,保障命令的分与合,直接关 系到下级在执行当中的有关协同问题和保障效率问题。如果分别下达,从有 关内容上讲,有可能出现不完全一致的问题;从时间上讲,有可能出现早晚 不一的问题;从下达命令的效率上讲,必然会增加文电数量。如果战区司令 部技术部按照编制体制把有关技术保障的内容纳入作战命令中下达,显然也 很不协调。保障命令分别下达,将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繁琐和麻烦,影响保障 的时效,甚至下级在执行当中出现偏差。我们倾向于采取合并下达后方命令 的方式。其基本做法和程序是:在后、技两个部门对有关问题充分协商的基 础之上,各自拟制本部门的保障建议和保障计划;在作战 (党委)会议上, 后勤保障建议由后勤部长提出,装备技术保障建议,战区由参谋长提出,集 团军由装备技术部长提出;合成军首长 (党委)批准后,再将有关内容合并 成为后方命令,井以合成军军政主官首长的名义下达。这与现行的由军政首 长签署后方命令的规定是一致的。当然,保障命令分别下达也并非不可。 高技术条件下外军战役后勤保障的新变化 李玉连

  近20年来,由于大量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使武器装备、战场环 境、战略战术、军队结构、后勤建设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时代性的巨大变化。 因此,世界各国军队,从理论到实践,都非常重视研究和探索高技术条件下 的作战行动和后勤保障问题。本文仅就高技术条件下外军战役后勤保障的新 变化,作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总的来看,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外军战役后勤保障领域主要发生了四方 面的变化:一是战役后勤保障理论发生了变化;二是战役后勤保障组织发生 了变化;三是战役后勤保障方式发生了变化;四是战役后勤指挥和保障手段 发生了变化。 一、高技术条件下外军战役后勤保障理论的变化 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外军对高技术条件下战役后勤保障 理论 (包括指导思想和理论观点)的研究和探索极为重视,认为它不仅应该 包括过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而更重要的是要反应当代高技术对战役后勤保 障的影响。 (一)外军战役后勤保障指导思想的变化 后勤保障理论的变化首先表现于后勤保障指导思想的变化。外军战役后 勤保障指导思想的变化明显地发生在70年代中期,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这 场局部战争被外军看作是一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新式武器装备的试验战 争”,是一场高技术的“战术导弹战”。在这场战争中,损失的坦克50%是 被反克导弹所击毁;损失的飞机49%是被防空导弹所击落。特别发人深省的 是:阿方在人力、物力和装备数量方面均占优势,而且战前准备充分,突破 了以军号称 “不可逾越的障碍”——“巴列夫防线”,取得了初战的胜利, 但最后却没打赢这场战争;相反,以色列在人力、物力和装备数量上均处于 劣势并遭到南北两面的突然夹击,初战损失很大,但最后反倒成了事实上的 战胜者。原因就在于以军在其 “巴列夫防线”被突破后,立即由阵地战转入 了大距离、大纵深的机动战,不仅作战指挥灵活,而且后方反应迅速,后勤 保障有力。战后,外国军事评论家认为,这场战争“预示着未来战争的性质”, 并断言阵地战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将是高速机动战,未来高技 术战场的前后方将没有明显的差异。为了研究这场战争的经验教训,来自三 个世界51个国家的185名军事家于1975年10月在开罗召开了“关于一九七 三年十月战争国际座谈会”。与会者一致认为,在未来高技术战场上,后勤 的中心问题将是如何解决高速度、高消耗的机动作战后勤保障问题。从而引 发了外军后勤保障指导思想的根本变化。 例如,在 70年代以前,美军在后勤保障工作中起主导作用的始终是其第 二次世界大故中形成的 “越快、越多、越好”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直 到越南战争期间仍没有改变。美军汲取了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特别是第四 次中东战争的经验教训,其后勤保障指导思想在70年代中期发生了历史性的 变化,由 “越快、越多、越好”改变为“适时、适地、适量”,以适应高技 术条件下机动作战的要求。 (二)外军战役后勤保障观点的主要变化 由于战役后勤保障指导思想的变化,进而推动了战役后勤保障观点的变 化。自80年代以来,外军战役后勤保障观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认为高技术条件下,后勤部队的装备必须具有与作战部队同样的机 动能力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