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2 / 7)
元朝统治时期的中外科技交流情况如何?
元代疆域横跨亚欧大陆,客观上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当然也包括科技的交流;另一方面,元统治者也比较注重收罗各方面的人才。因此,国外的人才包括能工巧匠也来到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科技也源源不断地向国外传播。这就形成了中外文化、科技交流的盛况。
古代田园画当时,中国和西亚、北非的伊斯兰国家是世界两个文明的中心,科技往来频繁。比较重要的比如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这时传入了这些国家。这是由于这些国家与蒙古军队对抗,他们是从蒙古军俘虏那里学到这些技术的。又比如天文学知识。当时,中国的天文学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旭烈兀支持波斯科学家纳昔剌丁·徒思建立了一座天文台,有不少中国的天文学家在那里工作,将中国的天文历算知识也带过去,传播开来。纳昔剌丁·徒思主编的《伊利汗历数书》就是借鉴了中国的一些方法和技术编成的。波斯另一位天文学家叫扎马鲁丁来到中国后,建造了七件“西域仪象”,这些仪器开阔了中国科学家的眼界,其中有的仪器在当时是先进的,在中国第一次出现,如地球仪,其上水占七分,陆地占三分,近似于现代地理学中地球上水与陆地的比例:70.8%29.2%。扎马鲁丁还带来了二十几种科技书籍,包括天文、历算、地理、历史、医学、哲学、文学、相学、机械学、占金术、占卜学等。这些书对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无疑是有益处的。此外,阿拉伯数字也至少在这时传入中国。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医学交流也在进行。如阿拉伯著名医学家伊本·西拿在他的名著《医典》中吸收了中国医学的脉学。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也被译成波斯文,针灸疗法、姜茶、大黄、肉桂等药材也传到西亚。另一方面,回回药和医疗方法在中国也受到了重视,上都和大都都有回回药物院。
元代与外国的科技交流除以上的伊斯兰国家之外,与其他国家、地区也有广泛的交流。比如阿尼罗出生在今尼泊尔境内,他是一个建筑学家。他来到中国后,先在西藏建造金塔,后因技术高超被推荐给了皇帝,在将作院任职。他在中国共营造了三座佛塔、九座大寺、两座祀祠、一座道观。把印度式的白塔传到中国。又长于铸像、塑像、织像。他的铸造技术水平很高,郭守敬的天文仪器大多数是他铸造的。总之,他带来的技术在当时影响很大。
少数民族在科学技术方面有什么贡献?
元朝是我国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在整个的大融合过程中,各民族取长补短,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科学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就科学技术方面而言,除了人所共知的西北少数民族的种棉术、酿酒业、蒙古的养马术、藏族的建筑术、西南少数民族的纺织术等外,还在较普通的天文、地理、水利、农学、医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出现了不少有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回族科学家瞻思,他的祖先是阿拉伯人,后定居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他精通数学、地理、天文、水利等知识。他根据宋金治理黄河的经验和著作,重新编定《河防通议》一书,此书总结了前人治理黄河的经验,是一部治理黄河经验、知识的汇编,对治理黄河有较大参考价值。此外,他还有《镇阳风土纪》、《续东阳志》、《西国图经》等地理著作。
萨德弥实,也是回族人,他是有名的医学家。他对中医有研究,《瑞竹堂经验方》是其医学专著。忽思慧研究了植物和汉、蒙、回、女真等族的饮食,写成《饮善正要》一书,反映了他在中医药物学和营养学、植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黑迭儿也是回族人,他是著名的建筑学家,大都新宫城的设计就出自他手。
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是元代三部著名农学著作之一。书按月写成,详明每月当从事什么农事,实用而科学。此外,还有藏贮蔬菜、制作酱菜等生活小常识。
总之,元代少数民族在科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元朝取得了哪些修史成就?
我国官修总共有二十四史,其中“宋”、“金”、“辽”三史为元代所修。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正式设局修史,脱脱任三史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侯斯、吕思诚为《辽史》总裁官;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李好文、杨宗瑞、王沂为《金史》、《宋史》总裁官。至正三年四月开始至五年十月以二年半的时间全部完成,三史共七百四十七卷。
《辽史》所依据主要是耶律俨的《皇朝实录》和陈大任的《辽史》,取其精粹而成。《金史》、《宋史》的材料比《辽史》更加丰富。三史的修成,是各族史家共同劳动的结晶。在中国的二十四史中,有如此众多的少数民族史家参与修史,这在历史上仅罕见。
三史按历代正史体例编成,即分为纪、志、表传,但是纪、志、表却又各具特色。这是由于这三个政权各具其特点的缘故。例如《辽史》的《营卫志》与《部族表》,这是传统史书中缺少的。又如《辽》、《金》二史都附有《国语解》一卷,这也是传统二十四史中所仅有,由于契丹、女真族的语言文字渐渐为人们所不知。因此,这部分内容就成了今天研究契丹、女真文字的珍贵资料。
三史虽然是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但因其材料多而且现成、编纂方法正确,因此,这三史基本上反映了这三个政权的历史真实。但是,因为编纂时间太短,对材料的取舍有不精之处,由于校核不精,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错误,诸如一人两传、纪传不符、译名不一、各史互异等问题。此外,元统治者还将不利于自己的大量材料删除,比如金与蒙古早期的关系,后人就无从知晓。
↑返回顶部↑
元代疆域横跨亚欧大陆,客观上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当然也包括科技的交流;另一方面,元统治者也比较注重收罗各方面的人才。因此,国外的人才包括能工巧匠也来到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科技也源源不断地向国外传播。这就形成了中外文化、科技交流的盛况。
古代田园画当时,中国和西亚、北非的伊斯兰国家是世界两个文明的中心,科技往来频繁。比较重要的比如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这时传入了这些国家。这是由于这些国家与蒙古军队对抗,他们是从蒙古军俘虏那里学到这些技术的。又比如天文学知识。当时,中国的天文学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旭烈兀支持波斯科学家纳昔剌丁·徒思建立了一座天文台,有不少中国的天文学家在那里工作,将中国的天文历算知识也带过去,传播开来。纳昔剌丁·徒思主编的《伊利汗历数书》就是借鉴了中国的一些方法和技术编成的。波斯另一位天文学家叫扎马鲁丁来到中国后,建造了七件“西域仪象”,这些仪器开阔了中国科学家的眼界,其中有的仪器在当时是先进的,在中国第一次出现,如地球仪,其上水占七分,陆地占三分,近似于现代地理学中地球上水与陆地的比例:70.8%29.2%。扎马鲁丁还带来了二十几种科技书籍,包括天文、历算、地理、历史、医学、哲学、文学、相学、机械学、占金术、占卜学等。这些书对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无疑是有益处的。此外,阿拉伯数字也至少在这时传入中国。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医学交流也在进行。如阿拉伯著名医学家伊本·西拿在他的名著《医典》中吸收了中国医学的脉学。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也被译成波斯文,针灸疗法、姜茶、大黄、肉桂等药材也传到西亚。另一方面,回回药和医疗方法在中国也受到了重视,上都和大都都有回回药物院。
元代与外国的科技交流除以上的伊斯兰国家之外,与其他国家、地区也有广泛的交流。比如阿尼罗出生在今尼泊尔境内,他是一个建筑学家。他来到中国后,先在西藏建造金塔,后因技术高超被推荐给了皇帝,在将作院任职。他在中国共营造了三座佛塔、九座大寺、两座祀祠、一座道观。把印度式的白塔传到中国。又长于铸像、塑像、织像。他的铸造技术水平很高,郭守敬的天文仪器大多数是他铸造的。总之,他带来的技术在当时影响很大。
少数民族在科学技术方面有什么贡献?
元朝是我国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在整个的大融合过程中,各民族取长补短,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科学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就科学技术方面而言,除了人所共知的西北少数民族的种棉术、酿酒业、蒙古的养马术、藏族的建筑术、西南少数民族的纺织术等外,还在较普通的天文、地理、水利、农学、医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出现了不少有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回族科学家瞻思,他的祖先是阿拉伯人,后定居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他精通数学、地理、天文、水利等知识。他根据宋金治理黄河的经验和著作,重新编定《河防通议》一书,此书总结了前人治理黄河的经验,是一部治理黄河经验、知识的汇编,对治理黄河有较大参考价值。此外,他还有《镇阳风土纪》、《续东阳志》、《西国图经》等地理著作。
萨德弥实,也是回族人,他是有名的医学家。他对中医有研究,《瑞竹堂经验方》是其医学专著。忽思慧研究了植物和汉、蒙、回、女真等族的饮食,写成《饮善正要》一书,反映了他在中医药物学和营养学、植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黑迭儿也是回族人,他是著名的建筑学家,大都新宫城的设计就出自他手。
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是元代三部著名农学著作之一。书按月写成,详明每月当从事什么农事,实用而科学。此外,还有藏贮蔬菜、制作酱菜等生活小常识。
总之,元代少数民族在科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元朝取得了哪些修史成就?
我国官修总共有二十四史,其中“宋”、“金”、“辽”三史为元代所修。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正式设局修史,脱脱任三史都总裁,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侯斯、吕思诚为《辽史》总裁官;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李好文、杨宗瑞、王沂为《金史》、《宋史》总裁官。至正三年四月开始至五年十月以二年半的时间全部完成,三史共七百四十七卷。
《辽史》所依据主要是耶律俨的《皇朝实录》和陈大任的《辽史》,取其精粹而成。《金史》、《宋史》的材料比《辽史》更加丰富。三史的修成,是各族史家共同劳动的结晶。在中国的二十四史中,有如此众多的少数民族史家参与修史,这在历史上仅罕见。
三史按历代正史体例编成,即分为纪、志、表传,但是纪、志、表却又各具特色。这是由于这三个政权各具其特点的缘故。例如《辽史》的《营卫志》与《部族表》,这是传统史书中缺少的。又如《辽》、《金》二史都附有《国语解》一卷,这也是传统二十四史中所仅有,由于契丹、女真族的语言文字渐渐为人们所不知。因此,这部分内容就成了今天研究契丹、女真文字的珍贵资料。
三史虽然是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但因其材料多而且现成、编纂方法正确,因此,这三史基本上反映了这三个政权的历史真实。但是,因为编纂时间太短,对材料的取舍有不精之处,由于校核不精,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错误,诸如一人两传、纪传不符、译名不一、各史互异等问题。此外,元统治者还将不利于自己的大量材料删除,比如金与蒙古早期的关系,后人就无从知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