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2 / 7)
这年八月,孙权果然亲自出动十万大军,从长江进入巢湖,大举进攻巢湖北岸边不远的合肥城池。于是薛悌与三只老虎一起拆开信封,只见上面写了四句话:“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什么意思呢?如果孙权亲自前来进攻的话,由张、李二位将军出城迎战,乐将军守卫城池,薛护军不准参战。薛悌是文职人员,不准他参战很容易理解。三只老虎总要有一只看家,把乐进留下也可以理解。但是,为何要主动出城去打一仗?又为何要派张辽与李典出城去打?这两个问题,不要说后世,就连当时守卫城池的众将官中,也有很多人不明白。孙权号称有十万大军,而我们才区区七千人马,明摆着寡不敌众,主公怎么会下这样的指令呢?我们应当赶紧向主公请求增派援军才对啊!
然而张辽却完全明白了曹操的用意。那么曹操究竟是什么用意呢?张辽又会怎样去体现曹操的用意呢?答案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张辽心思很细,又在曹操手下征战了十七个年头,所以对曹操用兵的深沉考虑,能够充分心领神会。《三国志》卷十七《温恢传》中说,当时一位擅长军事的地方大员,名叫温恢,就对张辽有四个字评语:“素知王意。”可见素来知道魏王曹操的心意,已经成为张辽为人的特点。在他看来,为何要出城去打一仗呢?这是因为,一旦孙权亲自来进攻,带来的军队,肯定比我方要多。以弱对强的态势下,龟缩在城里被动挨打,下场很可能是失败。最好是首先出城打一仗,打出士气,打出威风,然后再退回来坚守,才有旺盛的斗志和充分的信心。因此,第一仗不仅要打,而且还要打好。那么为何要派自己与李典配对呢?张辽就更加清楚了。一是主公要自己起带头作用,而且也相信自己能够起好带头作用。二是李典为人,虽然个性很强,不好相处,但是性格直爽,在国家利益面前,能够服从大局,与自己同心协力。把曹操的用意领会透了,张辽立马采取行动坚决贯彻之。
首先,他把曹操要求出城打一仗的用意,公开向大家说明。看到大家的反应依然畏缩犹豫,他就故意做出愤怒的样子,慷慨表态说:“成败在此一举,如果诸君有所怀疑,我张辽就单独出城去迎战!”这是用激将法来激大家,也是在激李典。
然后,他又转向李典问道:“李将军,意下如何?”进一步激李典。李典哪里经得住他这般手段,立马断然回答道:“这是国家大事,就看张将军的打算怎样了!难道此时此刻,我会因为个人恩怨而忘了公家的道义吗!”
张辽等的,就是他这一句话。当晚,招募了八百名敢死队勇士,好好犒劳安歇。次日凌晨天还没亮,两位名将突然杀出城去。对方正在睡梦当中,根本没有想到,明显处于弱势的曹军,竟敢杀出城来,赶忙仓促应战。张辽身披铠甲,手持长戟,带头冲进敌阵,当场斩杀对方两员大将。他接着又高声报出自己的名字,径直冲向对方的中军大旗之下的主帅孙权。孙权见势不妙,连忙登上一座大墓冢,在卫队的严密保护下等待救援。张辽在下面怒骂,要孙权下来决一死战。这时,孙吴的援军赶到,张辽这才杀开一条血路,得胜回城去了。这一仗,算是张辽对孙权的热情迎接,接下来,他还要对孙权热情送别。
这合肥城池本来就修得坚固异常,打了胜仗之后又士气高昂,张辽坚守十多天,对方毫无进展,决定撤军。合肥位于巢湖北岸一条河流的北岸,这条河流就是著名的肥水。孙吴船队停靠在河流上的逍遥津渡口,渡口上有座简易木桥,连接肥水的南北。当孙权和最后一批将士,准备从北岸上船离去时,一直在城头上观察动静的张辽,早就在等这一刻。他指挥一支轻骑兵,又飞快杀出城去,直奔孙权。孙权来不及登舟,赶紧上马奔上木桥,到南岸去上船。等到孙权一过,卫队赶紧把桥板砍断,切断通路。张辽一直追到断桥边,这才收住马韁。要不是孙权的马儿跑得快,手下的卫兵动作也快,当天他就变成为张辽的俘虏了。张辽热情送别孙权之后,从此威名震动孙吴。现今合肥城中的逍遥津公园,风光如画,是著名的三国名胜古迹,可以在此领略张辽当年的风姿。另外,郊外的曹魏合肥新城遗址,也是考察三国军事防御设施的好去处。
合肥逍遥津之战,张辽以七千人马对抗孙权十万大军,是三国城池保卫战中,以弱胜强的经典。他之所以能取得辉煌胜利,除了勇敢、谋略之外,做事细心,领会指令,知错必改,提升自己,搞好团结,这些人性的闪光品质,同样是重要的因素。综合他一生的辉煌战功和重要贡献,他在曹魏的战将型名将中,应当评为仅次于邓艾的第二名。
纵观张辽的一生,他成为曹操的战将时,不多不少正好三十岁。从人性的角度看,在这之前,他跟的三个老板都不行:丁原太平庸,董卓太残暴,吕布又太反复无常。老板不行,他这个员工空有一身的本事,也没有做出什么拿得上台面的成就。不怪他无能,怪他跟错人,可见选对老板,对自己的一生发展很重要。到了三十岁头上,张辽有幸跟了非凡的新老板曹操,从此就开始大放光彩。孔子说:“三十而立。”立的意思,按照真正算得上《论语》权威的杨伯峻先生解释,是指为人站得住,做事有把握。张辽跟了曹操,很快就在将领的行列中站住脚了,做出出色的贡献了。从这个意思上说,用“三十而立”来形容刚好三十岁的张辽,就再合适不过了。这正是:
主人选对光芒放,而立之年出战功。
关于张辽就讲到这里。下面要将曹魏战将型名将的第三名许褚。
战将型名将第三名——许褚
身边的许褚心急火燎,也不管曹操同意不同意,架起曹操就奔往河边的渡船上。刚刚才爬上船,马超骑兵已经赶到岸
大智虎侯
曹魏的名将群体中,有一类特殊名将,人数不多,承担的任务却极端重要,就是充当曹操的卫士长。曹操在战争风云中开创大业,碰到的危险局面多得数不清,全靠忠诚的卫士长排忧解难,否则性命堪忧,三国的历史也要改写。今天讲的这位,是解救曹操次数最多的卫士长,大名鼎鼎的许褚。那么许褚最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成为曹操的卫士长之后,解救了几次曹操?解救过程有哪些精彩的看点?他为何会得到“虎侯”的美名?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他还有什么样的可贵品质,能够给后世有益的启示呢?
↑返回顶部↑
然而张辽却完全明白了曹操的用意。那么曹操究竟是什么用意呢?张辽又会怎样去体现曹操的用意呢?答案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张辽心思很细,又在曹操手下征战了十七个年头,所以对曹操用兵的深沉考虑,能够充分心领神会。《三国志》卷十七《温恢传》中说,当时一位擅长军事的地方大员,名叫温恢,就对张辽有四个字评语:“素知王意。”可见素来知道魏王曹操的心意,已经成为张辽为人的特点。在他看来,为何要出城去打一仗呢?这是因为,一旦孙权亲自来进攻,带来的军队,肯定比我方要多。以弱对强的态势下,龟缩在城里被动挨打,下场很可能是失败。最好是首先出城打一仗,打出士气,打出威风,然后再退回来坚守,才有旺盛的斗志和充分的信心。因此,第一仗不仅要打,而且还要打好。那么为何要派自己与李典配对呢?张辽就更加清楚了。一是主公要自己起带头作用,而且也相信自己能够起好带头作用。二是李典为人,虽然个性很强,不好相处,但是性格直爽,在国家利益面前,能够服从大局,与自己同心协力。把曹操的用意领会透了,张辽立马采取行动坚决贯彻之。
首先,他把曹操要求出城打一仗的用意,公开向大家说明。看到大家的反应依然畏缩犹豫,他就故意做出愤怒的样子,慷慨表态说:“成败在此一举,如果诸君有所怀疑,我张辽就单独出城去迎战!”这是用激将法来激大家,也是在激李典。
然后,他又转向李典问道:“李将军,意下如何?”进一步激李典。李典哪里经得住他这般手段,立马断然回答道:“这是国家大事,就看张将军的打算怎样了!难道此时此刻,我会因为个人恩怨而忘了公家的道义吗!”
张辽等的,就是他这一句话。当晚,招募了八百名敢死队勇士,好好犒劳安歇。次日凌晨天还没亮,两位名将突然杀出城去。对方正在睡梦当中,根本没有想到,明显处于弱势的曹军,竟敢杀出城来,赶忙仓促应战。张辽身披铠甲,手持长戟,带头冲进敌阵,当场斩杀对方两员大将。他接着又高声报出自己的名字,径直冲向对方的中军大旗之下的主帅孙权。孙权见势不妙,连忙登上一座大墓冢,在卫队的严密保护下等待救援。张辽在下面怒骂,要孙权下来决一死战。这时,孙吴的援军赶到,张辽这才杀开一条血路,得胜回城去了。这一仗,算是张辽对孙权的热情迎接,接下来,他还要对孙权热情送别。
这合肥城池本来就修得坚固异常,打了胜仗之后又士气高昂,张辽坚守十多天,对方毫无进展,决定撤军。合肥位于巢湖北岸一条河流的北岸,这条河流就是著名的肥水。孙吴船队停靠在河流上的逍遥津渡口,渡口上有座简易木桥,连接肥水的南北。当孙权和最后一批将士,准备从北岸上船离去时,一直在城头上观察动静的张辽,早就在等这一刻。他指挥一支轻骑兵,又飞快杀出城去,直奔孙权。孙权来不及登舟,赶紧上马奔上木桥,到南岸去上船。等到孙权一过,卫队赶紧把桥板砍断,切断通路。张辽一直追到断桥边,这才收住马韁。要不是孙权的马儿跑得快,手下的卫兵动作也快,当天他就变成为张辽的俘虏了。张辽热情送别孙权之后,从此威名震动孙吴。现今合肥城中的逍遥津公园,风光如画,是著名的三国名胜古迹,可以在此领略张辽当年的风姿。另外,郊外的曹魏合肥新城遗址,也是考察三国军事防御设施的好去处。
合肥逍遥津之战,张辽以七千人马对抗孙权十万大军,是三国城池保卫战中,以弱胜强的经典。他之所以能取得辉煌胜利,除了勇敢、谋略之外,做事细心,领会指令,知错必改,提升自己,搞好团结,这些人性的闪光品质,同样是重要的因素。综合他一生的辉煌战功和重要贡献,他在曹魏的战将型名将中,应当评为仅次于邓艾的第二名。
纵观张辽的一生,他成为曹操的战将时,不多不少正好三十岁。从人性的角度看,在这之前,他跟的三个老板都不行:丁原太平庸,董卓太残暴,吕布又太反复无常。老板不行,他这个员工空有一身的本事,也没有做出什么拿得上台面的成就。不怪他无能,怪他跟错人,可见选对老板,对自己的一生发展很重要。到了三十岁头上,张辽有幸跟了非凡的新老板曹操,从此就开始大放光彩。孔子说:“三十而立。”立的意思,按照真正算得上《论语》权威的杨伯峻先生解释,是指为人站得住,做事有把握。张辽跟了曹操,很快就在将领的行列中站住脚了,做出出色的贡献了。从这个意思上说,用“三十而立”来形容刚好三十岁的张辽,就再合适不过了。这正是:
主人选对光芒放,而立之年出战功。
关于张辽就讲到这里。下面要将曹魏战将型名将的第三名许褚。
战将型名将第三名——许褚
身边的许褚心急火燎,也不管曹操同意不同意,架起曹操就奔往河边的渡船上。刚刚才爬上船,马超骑兵已经赶到岸
大智虎侯
曹魏的名将群体中,有一类特殊名将,人数不多,承担的任务却极端重要,就是充当曹操的卫士长。曹操在战争风云中开创大业,碰到的危险局面多得数不清,全靠忠诚的卫士长排忧解难,否则性命堪忧,三国的历史也要改写。今天讲的这位,是解救曹操次数最多的卫士长,大名鼎鼎的许褚。那么许褚最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成为曹操的卫士长之后,解救了几次曹操?解救过程有哪些精彩的看点?他为何会得到“虎侯”的美名?如果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他还有什么样的可贵品质,能够给后世有益的启示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