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6 / 7)
“那——”周宝珍起身,一脸气愤的说到:“那我看小舅舅前些日子同那位王夫相谈甚欢的样子,说起来他们之间不是有杀妻之仇?”
“无媒无聘算什么妻,不过是段露水姻缘罢了,”说着萧绍安抚的拍了拍她的肩,狭长的眸子看着她问到“你猜,当时那位公主不是知道了自己有性命之忧,还会不会把孩子送回来?”
周宝珍看着他,一时哑然。
在这年的年底,还发生了件不大不小的事,那就是晋王同皇后的堂妹,靖国公府的八小姐定亲了。国公府出了一位宠霸后宫的皇后,还要再出一位亲王妃,同时还有一位封了郡主待遇却尤胜公主的未来郡王妃,一时风头无两,外戚之说甚嚣尘上。
许多自认为读圣贤书的老臣们对此表示忧心忡忡,言外戚荣宠太过,权柄太盛恐非大秦之福。因此在元始三年春,被搁置许久的选秀一事重又被人提了出来。此时,帝后膝下仅有两位皇子,大臣们便打着为皇家开枝散叶的旗号劝皇帝选秀,折子到了皇帝的案头,一律留中不发。
大臣们见皇帝沉默,却像是受到了鼓励,与是更多的折子如雪片一般飞向了皇帝的案头,数月间京城人心浮动,好似只等着皇帝一开金口,便要将自家的好姑娘打包送到宫里去。
靖国公夫人进宫,见着女儿对此情形不免表示忧虑,周宝珍对此倒并不担心。表哥要做什么事又岂是大臣们劝的动拦的住的。
“并没有这样的事,母亲只管放宽心就是了。”
同年九月,宫中传出喜讯,皇后再度有孕且已满三月胎像稳固。在一片喜庆之中,前朝却传出了大动静,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同时上书告老,皇帝再三挽留后终于一脸不舍的同意放人,在这两个重磅消息之下,其他一些官员的升迁贬嫡就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了。
及至数月后,人们再上朝时,看看自己的前后左右,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才悚然而惊原来不知不觉之中,朝中竟然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许多老臣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许多年轻面孔。再想想当初的选秀风波,闹得最凶的可不就是吏部与礼部的两位前尚书。这么一想不由又是一声冷汗,在心里暗暗回忆当时自己有没有说什么不该说的话。
元始四年三月,皇后在延福宫中诞下双生子,这一对双生子是新朝真正意义上出生的第一对皇子,皇帝大喜,大赦天下。洗三日,三皇子赐名为弘,四皇子赐名为恒。
虽然生了两个儿子,相比起丈夫的高兴,周宝珍心下却有些遗憾,说起来她其实更想要个小公主。萧绍对此不以为然,家大业大,儿子当然是越多越好。
同年冬月,九岁的大皇子被封为了太子,并定于次年正月出阁读出。
元始六年四月,黔郡王与永宁郡主在京中大婚,婚事一切仪制皆按亲王制,且作为贺仪皇帝再次给永宁郡主加封食邑五百户。
朝中虽有大臣对此颇有微词,然而多年磨合下来,朝臣们也发现如今的这位天子,除政事之外,诸如家事和闲事是不希望臣子们多管闲事的,因此大家象征性的反对了几声尽到为人臣子的责任也就作罢了,毕竟作为皇帝只要正紧事上不昏聩大家就很满足了。
↑返回顶部↑
“无媒无聘算什么妻,不过是段露水姻缘罢了,”说着萧绍安抚的拍了拍她的肩,狭长的眸子看着她问到“你猜,当时那位公主不是知道了自己有性命之忧,还会不会把孩子送回来?”
周宝珍看着他,一时哑然。
在这年的年底,还发生了件不大不小的事,那就是晋王同皇后的堂妹,靖国公府的八小姐定亲了。国公府出了一位宠霸后宫的皇后,还要再出一位亲王妃,同时还有一位封了郡主待遇却尤胜公主的未来郡王妃,一时风头无两,外戚之说甚嚣尘上。
许多自认为读圣贤书的老臣们对此表示忧心忡忡,言外戚荣宠太过,权柄太盛恐非大秦之福。因此在元始三年春,被搁置许久的选秀一事重又被人提了出来。此时,帝后膝下仅有两位皇子,大臣们便打着为皇家开枝散叶的旗号劝皇帝选秀,折子到了皇帝的案头,一律留中不发。
大臣们见皇帝沉默,却像是受到了鼓励,与是更多的折子如雪片一般飞向了皇帝的案头,数月间京城人心浮动,好似只等着皇帝一开金口,便要将自家的好姑娘打包送到宫里去。
靖国公夫人进宫,见着女儿对此情形不免表示忧虑,周宝珍对此倒并不担心。表哥要做什么事又岂是大臣们劝的动拦的住的。
“并没有这样的事,母亲只管放宽心就是了。”
同年九月,宫中传出喜讯,皇后再度有孕且已满三月胎像稳固。在一片喜庆之中,前朝却传出了大动静,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同时上书告老,皇帝再三挽留后终于一脸不舍的同意放人,在这两个重磅消息之下,其他一些官员的升迁贬嫡就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了。
及至数月后,人们再上朝时,看看自己的前后左右,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才悚然而惊原来不知不觉之中,朝中竟然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许多老臣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许多年轻面孔。再想想当初的选秀风波,闹得最凶的可不就是吏部与礼部的两位前尚书。这么一想不由又是一声冷汗,在心里暗暗回忆当时自己有没有说什么不该说的话。
元始四年三月,皇后在延福宫中诞下双生子,这一对双生子是新朝真正意义上出生的第一对皇子,皇帝大喜,大赦天下。洗三日,三皇子赐名为弘,四皇子赐名为恒。
虽然生了两个儿子,相比起丈夫的高兴,周宝珍心下却有些遗憾,说起来她其实更想要个小公主。萧绍对此不以为然,家大业大,儿子当然是越多越好。
同年冬月,九岁的大皇子被封为了太子,并定于次年正月出阁读出。
元始六年四月,黔郡王与永宁郡主在京中大婚,婚事一切仪制皆按亲王制,且作为贺仪皇帝再次给永宁郡主加封食邑五百户。
朝中虽有大臣对此颇有微词,然而多年磨合下来,朝臣们也发现如今的这位天子,除政事之外,诸如家事和闲事是不希望臣子们多管闲事的,因此大家象征性的反对了几声尽到为人臣子的责任也就作罢了,毕竟作为皇帝只要正紧事上不昏聩大家就很满足了。
↑返回顶部↑